第十三届全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精彩报告回顾(第一期)

发布时间:2025-11-17 11:44

2025 年 10 月 13 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核磁共振仪器专家组主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承办、开云足球协办的第十三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

本次大会的主旨报告环节精彩纷呈,与会专家们围绕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能源资源领域的创新突破展开深入分享,既有对核心技术的深度解析,也有对实际应用案例的详细拆解。为让更多行业同仁全面了解大会精华,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按大会报告日程分为 4 期逐一呈现。今天,第一期报道正式上线,让我们一同聚焦前沿动态,解锁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赋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可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院长姚艳斌教授,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形象地比喻为科研工作中的“倚天剑”。他以《基于核磁共振的非常规油气储层多相流体作用研究新进展》为题,系统阐述了该技术如何应用于非常规油气储层研究,以揭示其内部复杂的多相流体赋存与运移规律。

姚艳斌教授的报告从储层流体作用与核磁应用背景讲起,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核磁共振基于氢核信号检测的基本原理。他指出,无论是油、水还是天然气,只要含有氢核,都逃不过核磁技术的“火眼金睛”。这一特性使其成为研究非常规油气储层中多相流体的理想工具。在这些储层中,流体以极其复杂的形态共存,如游离气、吸附气以及自由水、束缚水等。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能够精确追踪这些不同相态流体的动态行为,从而为研究资源从赋存到开发的全过程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姚教授结合自身长期科研实践,重点阐述了基于氢核信号的吸附气与游离气定量分析方法、深部储层条件下气体行为的原位模拟实验、压裂液矿化度对煤层润湿性与甲烷解吸的影响机制,以及二氧化碳在煤中参与封存的微观机理。

报告中,姚艳斌教授不仅分享了前沿的科研成果,更回顾了他与该技术近二十载的不解之缘。从博士期间开启核磁共振研究之路,到2008年博士毕业,再到2016年发表首篇引用超千次的高被引论文,以及先后获得青年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他的科研历程与我国低场核磁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发展紧密相连。其研究成果已广泛覆盖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等关键领域。

姚艳斌教授总结道,通过一系列自主研发的实验装置与创新测试流程,其团队已实现对复杂储层中流体赋存状态与动态演化过程的精准解析。这些工作不仅极大地推动了非常规能源高效开发的科学基础建设,更彰显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这一“倚天剑”在解决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巨大威力。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杨正明教授聚焦于工程应用实践,带来了题为《核磁共振技术在非常规油藏开发中的应用研究》的深度报告。他系统展示了核磁共振技术如何直击非常规油气藏开发过程中的核心痛点,为油田现场的高效、经济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杨正明教授指出,非常规油藏的开发面临着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强、开发机理复杂等诸多挑战。传统的评价与监测手段往往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精细化开发的需求。而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正为破解这些难题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报告中,杨教授重点介绍了低场核磁技术在低渗透油藏评价、储层物性参数测量、开发过程动态监测以及开采机理研究等方面的创新与实践。通过修正传统模型、建立新型测试方法和开展原位实验,核磁技术显著提升了对可动流体、混合润湿性、注水/气驱前缘推进等关键问题的表征能力,解决了岩心取样后物性失真、纳米孔隙结构复杂导致常规手段失效等难题,并在二氧化碳驱、压裂补能等开发工艺中实现了机理可视化与定量分析,为优化开采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正明教授总结道,核磁共振技术已经从一种实验室分析工具,发展成为贯穿非常规油藏勘探、评价与开发全生命周期的核心技术。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地下流体行为的科学认知,更在指导油田生产、提高最终采收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连接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的“关键桥梁”。

安徽理工大学的张通教授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视野,从传统的油气领域成功拓展至更为广阔的煤系共伴生资源开发中,为大会带来了极具前瞻性的报告。

张通教授指出,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手段,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研究煤层气、铀矿、油气、含油煤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等多种煤系共伴生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监测工具。

在报告中,张通教授系统综述了其课题组在多个煤系共伴生资源开发领域取得的核磁实验研究新进展。研究内容涵盖了从基础到应用的多个层面,包括:煤层气储层的孔隙结构分析、

铀矿渗流特性研究、油气藏的流体分布监测、含油煤的驱油效率研究、深海水合物开发等。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张通教授的课题组在硬件研发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成功开发了一款专用于核磁监测的真三轴加载夹持器。这一创新装置能够模拟地层深处的复杂应力状态,为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高压、高温及多场耦合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极大地拓展了技术的应用场景。

张通教授最后结合其团队丰富的实验数据与技术成果,向与会者充分展示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煤系共伴生资源开发中的巨大潜力。他强调,该技术特别是在揭示多场耦合与应力-渗流-化学(THMC)作用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国能源资源的协同、安全、高效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和解决方案。

以上就是第十三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系列报道第一期的全部内容。通过专家们的深度分享,我们不仅领略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能源资源领域的创新突破,更感受到了行业同仁深耕技术、赋能产业的坚定初心。下期报道中,我们将继续聚焦大会主旨报告,解锁更多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细分场景下的应用成果与创新思路。敬请关注系列报道第二期,与我们一同探索技术前沿,共绘行业发展新蓝图!

电话客服

电话:400-060-3233

售后:400-060-3233

微信客服
公众号
TOP

返回顶部